2013年2月5日星期二

战报:Axis & Allies Global 1940(轴心国与同盟国1940全球版)

2012年11月中我和阿Han开始了一局《Axis & Allies Global 1940》(简称AAG40)。这游戏结合了《Axis & Allies Pacific 1940》、《Axis & Allies Europe 1940》两个游戏,是《Axis & Allies》游戏系列中复杂度最高、图版最大的全球性二战游戏。我们用电脑版(TripleA软体)对弈,是以电邮模式(PBEM)进行。一玩就玩了一个半月,共玩十六回合。上一次玩AAG40是2010年11月。那时候是玩实体版的,四个人玩,早上玩到傍晚,只玩了五回合,玩不完。上一次我们是用第一版的规则。这规则后来做了多次调整、重新平衡。这一次我和阿Han是用第二版的规则(也叫ALPHA+3版规则)。以下是这一局游戏的战报。

备注:图片不完全按照次序排列。

这一局我做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阿Han做同盟国(英国、美国、苏联、法国、中国、澳洲纽西兰)。德国一开始就不考虑攻打英国,决定专心打垮苏联。首要任务就是击沉英国海军,延迟英美联军登陆诺曼底。这样德国就可以把兵力投入东方战线。AAG40的ALPHA+3规则里,潜水艇的经济破坏力很大,如果停留在对手特定的海域,可以大大减少对手的收入。我在大西洋有三艘潜艇,眼看英格兰西岸有一艘英国运输船和一艘英国驱逐舰,就集中火力进攻,把这两艘船击沉,还可以进行经济干扰。可是我忘了AAG40里有战斗机应变规则(scramble)。英格兰和苏格兰都有空军基地,马上就一大堆战斗机来助阵。我的潜艇虽然成功击沉两艘英国船只,可是也自身难保,全军覆没。我太大意了。

德国的东方战线进展没有什么预料以外的事。德军人强马壮,不断往前推,苏联军队势弱,只能节节败退,手忙脚乱的想办法稳住阵脚。阿Han面对两难的抉择,决定了退出Novgorod。我抢了Novgorod的工厂,就开始在那里出产新兵,继续威胁苏联首都莫斯科。东方战线这样的进展算是很常见的,就是要看德国能先攻陷莫斯科,还是英美联军能先攻陷柏林。德国花了不少钱在研究新武器,可惜成效不大。主要有用的是发现了火箭技术,让空军基地能对敌国的工厂或基地进行轰炸。这样每回合的炸,炸掉了英国、苏联很多钱,让阿Han很头痛。

第二回合里,为了保卫西方战线,德国把整个海军投入轰烈一战,誓要将英国海军拖入海底。德国空军全力配合,英国空军的战斗机也使用应变机制前来护驾。这惨烈一战双方的船只全部被击沉,英国的飞机也全被击落,只有德国空军还有飞机飞回来。欧洲西岸一时腾空。德国空军之后往东飞,去打苏联。

这一局游戏里阿Han的玩法有一点不同。他做同盟国的时候通常喜欢让美国专注太平洋战域,抗衡日本。这一次他把美国的财力比较平均的分配给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战域。游戏刚开始,他就开始在美国东海岸造船、起兵,运来欧洲。德国在第二回合里那一场同归于尽的海战后,已经没有船只能在大西洋争雄,空军也调往东方战线。美国和英国在英格兰岸边重整大西洋联合舰队,我只好无奈静观。我怕如果钱要分散用在东西两个战线,会两头不到岸。

地中海方面,英国的状况良好。AAG40里的国家顺序,英国比意大利先行,所以英国抢先进攻。打下了Tobruk,灭了很多意大利陆军。英国海军也击沉了意大利在Tobruk海外的船只。

意大利在非洲的陆军所剩无几,不敢进攻开罗,只敢往反方向攻打法国的殖民地。意大利在地中海还有不小的海军。英国有两驾战斗机停留在马耳他(Malta),只有一个步兵和一台高射炮护卫着。我心想这肥猪肉不吃对不起自己。战斗机是很好用的。我送了两辆坦克车、两个步兵、两架战斗机、一驾轰炸机去攻打马耳他。哪里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竟然吃了一场惨痛的败仗。我的四个陆军死光,连两架战斗机也没了,可是阿Han只死了一个步兵。这样一来,意大利的北非战线就辛苦了。唯一安慰的是击沉了英国在地中海的小舰队。

意大利后来在非洲一直没什么作为。也许那时我不应该那么容易放弃。意大利的工厂近北非,所以如果那时候坚决起兵送往北非,非洲还是有得打的。英国的印度洋舰队开离印度,来到埃及东岸海外。由于是在苏伊士运河的另一端,而英国控制着苏伊士运河,所以我的意大利舰队不能前往那里进攻。英国的印度洋舰队这一举虽然令印度少了防护力,但是来到地中海牵制了意大利的舰队。这两支舰队周旋了好几回合,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我(意大利)按耐不住,把舰队开往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直布罗陀(Gibraltar)。这样一来,同盟国的战船就不能从大西洋开入地中海了。后来意大利突发奇想,把舰队开往墨西哥,抢了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这样威胁了美国本土,也破坏了美国必须保住中美洲区的国家方针(达到方针可获额外收入)。

这样的奇袭虽然过瘾,可是后来意大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我决定不再乱钻(我考虑过登陆非洲西海岸),要乖乖回去守护地中海的时候,途中被美国舰队攻击,把整个意大利舰队歼灭了。我低估了美国大西洋舰队的势力。没有了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和英国印度洋舰队抗衡,英国就开始放肆起来。阿Han也在埃及放心地起了工厂,生产军队来进攻欧洲南部。

太平洋战域方面,日本在游戏初期尽量拖延时间,没有提早宣战。前面几个回合都在小心部署。迟向英美宣战可以让日本专心吞掉中国,而且不打越南(法属印度支那)可以让日本有额外收入(因为是国家方针之一)。中国无法抵挡日本的入侵,没多久就没戏唱了。日本苏联的关系很微妙。游戏开始时还处于和平状况。双方都有一大堆步兵守着满清边界。如果日本向苏联宣战并在蒙古相邻的地区攻打苏联,本来是中立的蒙古会加入同盟国,让苏联控制。本来中立不动的蒙古守军会变成苏联军。日本在亚洲大陆的陆军不多,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而苏联有了蒙古这免费挡箭牌也不敢乱来。如果苏联向日本宣战并在蒙古相邻的地区攻打日本,蒙古就会不插手苏日之战,因为是苏联先动手打人。因为有这样的政治关系,苏联日本小心翼翼的周旋了很久,双方都不敢贸然开战。到了后来还是日本先动手。那时我在亚洲大陆已经比较多陆军,也已经在蒙古周围部署了军队准备好和蒙古新兵抗衡。

我的日本策略和往常一样,先干掉中国,然后在亚洲大陆抢地。我通常喜欢这样,因为有地才有钱。和美国抢那些太平洋小岛要花钱又没什么经济上的好处。而且中国不早一点处理掉,可能会后患无穷。我在亚洲大陆上起了不少工厂,让我可以直接在那里生产军队,将图版往西扩充。这一局游戏我弄错了一项规则,就是原本属于别人的土地上最多只可以起小工厂(生产力是三),不能起大工厂(生产力是十),也不能将小工厂升级成大工厂。我在江苏起了小工厂,后来又升级成为大工厂。我还自以为是认为TripleA程式有问题,用修改功能硬将小工厂变成大的。幸好没有发现得太迟,我在那里只大量生产过一次。和阿Han商量后,我们同意把大工厂变回小的,那升级用的二十块就当成是那一次大量生产的特别费用。这样大家都省麻烦,不用把游戏倒回上一回合。我想我也算是赚到了,一堆士兵可以在接近前线的地方出场。阿Han说就当成中国有汉奸,收了日本鬼子的钱把一支日本军队走私送来江苏。

这一局游戏阿Han控制的美国把钱分别用在太平洋和欧洲两个战域,日本不必独自面对强大的美国经济能力。澳洲纽西兰(我就简称澳纽吧)势力不大,不过还是要顾忌三分。日本海军结合起来变成一支强大的舰队,澳纽舰队小很多,所以不敢靠近。美国太平洋舰队也顾忌着不敢乱来。日本舰队如果坚决要逮住澳纽舰队、要登陆澳洲,是做得到的,可是这样做会让亚洲沿岸没有日军势力。日本舰队始终没有南下澳洲。

日本有很多飞机,很好用。陆军则比较少,有点辛苦。日本在第三回合攻陷了马来亚,可是因为陆军势力不足,很快就被英国抢回去了,要第二次进攻才能稳稳霸占住马来亚。马来亚有海军基地,是军事要地。

第六回合阿Han在太平洋战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那时候他已经组成了强大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可以对抗日本的舰队。而且日本都把钱花在工厂和陆军,没有继续造船。日本二度占领马来亚后,继而威胁印度。印度是英国在太平洋战域的首都。AAG40里英国的钱是欧洲亚洲分开赚、分开用的。如果印度沦陷,英国就半边经济没了。美国来势汹汹,我的日本舰队要迎战,开到香港。香港有海军基地,这样我的舰队下一回合可以走三步(平时只能走两步)。阿Han忘了香港的海军基地这回事,把美国太平洋舰队兵分两路,其中一些去抢了我的爪哇岛,另一些开往日本本土。我的舰队从香港南下,灭了他在爪哇的舰队,把爪哇抢回来。我的舰队伤亡少,真幸运。后来他的另一半舰队被我在日本的飞机,配合神风敢死队攻击,全数击沉了。一夜之间,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化为乌有,真痛啊。阿Han要重新建立起太平洋的军事势力。不过美国有研发新型船坞,所以起船比较便宜。加上美国本来就很富有,所以后来美国船简直是多得可怕。巅峰时期有六只主力战舰。

太平洋区域的英国的领地不断失守,收入越来越少,渐渐敌不过越来越富强的日本。马来亚起了日本工厂,生产新兵去攻打印度。印度后来被打下了,从此不吃咖喱改吃鱼生。

日本在亚洲大陆起了很多工厂。最初的是江苏工厂。后来马来亚和满洲也起了。印度沦陷后,抢了一个工厂还不够,在印度多起了一间。这些工厂很忙碌的在生产陆军,然后往西送。可是亚洲很大,要威胁苏联、中东都不容易。小工厂的产量低,也难集中火力,只能一个个零零碎碎的小队送去打一些小仗。我那时候这样做,不知道是不是最合适的策略。如果把各小队集中在一起才同时进攻莫斯科,会不会比较有效?可是不维持一定的压力,又怕会给苏联太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好好准备迎战,或把战力用来抵抗德国。

欧洲方面,德国有足够兵力攻打莫斯科的时候,英美联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德国要分心顾西方战线的防御,能送往苏联的兵已经越来越少。这时候已经是攻打莫斯科的唯一机会。再拖下去,苏联只会继续增强守军,而德国已经来不及送更多兵上前。这一场仗虽然赢面是德国比较高,但也不高出很多。幸好战果没有太大的意外。莫斯科沦陷,德国抢了苏联的一大笔钱。可是这时候德国已经元气大伤。苏联下一轮就把莫斯科抢回来了。德国虽然捞了一笔,可是要重新整军去攻打莫斯科,已经困难得多。柏林和莫斯科距离不小,要起兵、要送往前线,是要花好几回合的事。

西方战线方面,德国不肯花钱在海军上,只分派陆军驻守法国。英国美国对德国进行车轮战,让德国很吃力。意大利也没帮得上很多忙,因为一直没什么扩充,赚的钱不多。英美的步伐稳健,抢了诺曼底后美国利用那里的工厂起坦克车。我一直无法把西方的入侵者赶走。

我想办法在西方战线拖延时间。其中一着是让英美联军解放巴黎。这样法国政府会重新运作,同盟军暂时占领的诺曼底、法国南部两个地区都要交还给法国。这样美国就不能使用那里的工厂了。可是没多久美国就攻陷了北意大利,改用那里的工厂来生产坦克车。我的噩梦延续。

意大利没了海军在地中海和英国对抗,英军登陆巴尔干半岛,唤起那里的各国加入同盟国行列。意大利越来越头痛。英国海军也封锁了意大利的港口,本来已经收入不高的意大利,后来变得完全没有收入。欧洲战域的轴心国是没有希望了,我只能寄望靠日本达成世界新次序。所以在柏林和罗马被同盟国攻陷同时,一定要想办法把莫斯科打下。逼近莫斯科的德军和日军很努力的进攻。

没多久,西德被同盟国打下,柏林被包围。抵达莫斯科的德军势力不够强,根本无法进攻。这时候我想来一个奇招突围,起了三艘潜艇希望干扰盟军的舰队,让我可以多拖延一点时间。可惜这策略行不通,也许应该把钱老老实实的用在陆军上。

终于德国沦陷。美国让英国霸占柏林,因为英国比较需要钱。罗马反而比较迟被攻下,因为意大利很早就没有威胁性了,所以同盟国根本不急。

这时候日本是最富强的国家,可是同盟国的收入和军力加起来,远远超越了日本。日本的军队虽然已经来到莫斯科后门,可是莫斯科守卫还很稳,日本不够兵力进攻。这样下去,日本是无法和同盟国抗衡的,所以我就投降了。

日本版图最大的时候达到了苏伊士运河,不过兵力还不足于威胁英属埃及。

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欧洲、北非和中东。

以下是二战后的亚洲。

这局游戏里,德国日本都花了很多钱在科技开发。AAG40的科技研发和《Axis & Allies Anniversary Edition》(AA50)不同,反而比较接近更早期的版本的科技研发机制。每一次花钱,如果甩不到六,就等于把钱丢进大海。所以研究科技是赌博。AA50里如果研究失败,下一回合可以继续甩骰子,甩到成功为止。德国的科研不怎么顺利,唯有开发出火箭比较有用,每一回合向英国或苏联发射,让它们赔了不少钱。美国的新型船坞让造船变得比较便宜,美国海军变得势不可挡。另一个帮了美国很大忙的科技是长途飞机,这让轰炸机和战斗机的攻击距离都变得更远,威胁性更大。日本最有用的发明是喷射机引擎,增强了战斗机的攻击力。日本后来也研发了长途飞机,可是那已经是很后期的事,所以没帮上很大的忙。其他国家没多少闲钱,不敢投资在科研。

这一仗,是很长很长的一场仗。以PBEM模式玩,我可以慢慢盘算每一步棋,计算每一着的可能后果。TripleA软件里有计算打仗成功率的功能,所以行军后打仗前可以先算一算,如果胜算低,可以调整行军,重新计算,再决定要不要打。因为有这样的功能,游戏变成有点像下象棋。虽然甩骰子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可是我觉得每一着都要自己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不能怪运气(除了那场XXX的马耳他战役)。因为是PBEM模式,我也可以细心欣赏游戏的设计细节、平衡感。这一次玩了完整的一局游戏,我比较可以整理出自己的想法。我也请阿Han告诉我他的想法。不过这一篇文章已经够长了,就下一次才细说对整体游戏的感想吧。

TripleA软件做得不错,没什么大问题。不过它没完全依照官方规则。有些规则稍微改了。有些规则没有编写进程式里,玩家必须自己记得要遵守。我喜欢计算战役成功率的功能,让我觉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冒多大的险都是自己的决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