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大纲
《Kaki Lima》是马来西亚的本土作品,以槟城乔治市为主题。Kaki Lima
的意思是老店前面的人行步道。槟城有很多老店都有这样的步道。这些步道有顶遮头,可以避雨,也有小贩利用这些小小空间做生意。
我有幸让设计师 Choon Ean 教我玩。我们在
Tabletopia.com
上玩。游戏设置时要把地点牌随机排成 10x5
的图板,第二和第四行会各空出两个位置。游戏设置时每一个玩家会摸一张任务牌,会列出完成什么任务能得多少分。大家看了自己的任务,可以自由选择棋子要在图板边缘哪一个地点开始。玩家也会摸一些手牌。玩家轮次里做的事就是下牌来行走。手牌有不同的数值,也有一些特别能力,例如可以结合另一张牌的数值。下的牌指定要走多少步,就一定要走那么多步,一步也不能少,也不能重复路线。这样走动,可以完成自己任务牌上的任务,也能完成各种可以得分的事。当有人完成了自己任务牌上的所有任务,游戏就会进入尾声。每人再玩一轮,就做总计分。
中间的是任务牌,列出低到高分的各种任务。任务都是需要玩家的棋子到达某一个地点。比较高分的任务通常需要玩家和别的对手在某一个地点会面。乍听起来好像有点奇怪,别人怎么会肯帮你?有一些会面地点是让所有来聚会的玩家都有分拿的,所以别人才会愿意。游戏里也有一个机制让玩家乘别人的顺风车。玩家要去某一个地点如果路上遇到别人,可以邀请他一起走。对方可以选择要不要接受。如果抵达目的地有分拿,又何乐而不为?
黄色边的地点是各种玩家要去的目的地,都有一些特别能力,例如有多人来会面是大家能得分、能多执行一次行动、能把死路开通。绿色的是一般通路,红色是不通的死路。玩家如果开通死路,是能得分的。游戏结束时,如果开通的死路多,那么贡献多的人是能获取很多额外分数的。这一层面制造出玩家之间的一种微妙关系。如果少人去开路,分数值不十分吸引,可是当有几个人做,就突然觉得很划算,大家都想做,不甘落后。
地点牌都是槟城的各种景点和建筑,也并不是全都是旅游胜地,有很多是很日常的地方,像巴刹(菜市场)、银行分行、小食店。
这些是目标牌,是公开让所有玩家争的。如果有去过一张牌上的所有地点,就可以拿下,有分数值。这是需要争先的,先到先得。
这计分板很漂亮。
亲身体验
刚开始玩,第一个会专注的就是自己的任务牌上需要去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那么巧都是很靠近的,就会比较方便。不过我发现就算有的时候目的地很远,还是有办法走很远的路去的,因为有一些手牌的功能是能让别的牌值乘二。第二个会注意的是目标牌。反正自己是要去特定的地点,如果和一些目标牌的有重叠,就顺便也尝试完成那些目标牌。玩家的任务牌算是一种倒数机制,让玩家能控制游戏什么时候结束。如果觉得自己在领先,可以尝试赶快把自己的任务牌完成,令游戏结束,不给机会别人追上。如果觉得自己落后了,反而不想那么快完成自己的任务牌,而需要设法用别的办法追分。
有一个我没预想到的重要得分方式是会面。如果有别人身处聚会点(某一些目的地牌归类为聚会点),而在自己轮次里能去那里和他们会面,是双方都可以得分的。能获取的分数是各自抵达聚会点的步数。如果发现图板另一端有人身处聚会点,而自己可以走十步去和他见面,那可是得10分的好机会!所以停留在聚会点要小心,不要帮了别人得很多分。自己也要留意有没有这样的得分机会。
会面是双赢的,也应该用来互相利用。由于有搭便车的机制,玩家是可以制造互相帮助的情况的。一个玩家如果能和多个不同玩家时常合作,是绝对对自己有利的。老不肯搞合作的玩家是吃亏的。
人物设计是很有地道风味的。人物并没有特别能力,只是美术和故事有不同。
地点牌上的照片都是槟城的街景。对游客来说这是有意思的纪念品。
手牌都有特别能力。
手牌上限是五张。每一轮完成行动后能摸一张。有一些地点让玩家多摸一张。
我们把一些开通了的死路反过来,然后放绿色的开通棋子。
感想
玩这游戏之前我以为是轻量级游戏,玩起来才发现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玩了后我把它归类为中量级游戏。整体上机制也并不复杂,每一轮就不过是下牌来步行。不过玩家是有几项得分方式要考虑的。除了自己的任务牌,还要去注意公开的目标牌。开通死路要考虑投入多少心血。有机会和别人会面,需要时时留意,争取机会。地点牌上有不同的特别能力,需要考虑。我假设买这游戏的是没玩过桌游的一般游客,这么多项考量,可能不容易消化。地点牌很多,要在图板上找是要花点时间的。任务牌和目标牌上有注明很多地点,也是需要花点时间去找的。
《Kaki Lima》是有本土味道的游戏。我喜欢里面用的美术设计,很有槟城的风味。如果有外国朋友曾经到访槟城又很喜欢槟城,这游戏可以介绍给他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