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玩1次。
游戏大纲
《A Study in Emerald》是Martin Wallace的作品。第一版在2013年出版。我玩的是第二版,2015年出版。两个版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但我没细看过第一版的规则,所以无法作比较。第二版是优化了、简化了规则。
游戏的时代背景是一个虚构的十九世纪末,是福尔摩斯的时代。地球已经被魔王征服,人类活在魔王的控制下七百年。人类当中出现了要起义的革命家,试图打倒魔王,让人类挣脱魔爪。不过人类当中也有保皇派,效忠魔王,要阻止这些革命家。玩家之中会有一些是革命家、一些是保皇党。游戏的一个特点是玩家的身份是保密的。大家不知道彼此的身份,也不知道两个派系的确实人数。身份有可能在中途揭晓,也可能要到游戏结束才揭晓。最后的胜负是个人的胜负,不是团队的。游戏中虽然同样派系的玩家会想合作对付敌对派系,也有共同的利益,可是最终还是会兄弟相争。赢家只能有一个。
游戏的核心机制是组牌机制。游戏开始时大家有同样的牌库。手牌上限是五张。每一轮没有限制用多少张,用了多少就补多少。没有用到的牌不弃掉,会留在手上。牌用得快,牌库就会比较早摸完,也比较早重新洗牌。不过一轮里玩家能做的行动只有两个。一个行动至少需要一张牌来执行。如果有好几张牌都有相关行动的标志,可以同时下,来加强行动的效果。
图板上有九个不同的地点。在游戏设置时,每一个地点会放一定数量的牌。一些是指定的牌、一些是随机抽的。只有最上面的牌会翻开。这些是玩家可以来买的牌。玩家有两种棋子。方块代表影响力、头像则是手下。影响力用来买牌、手下用来战斗。要在一个地方买牌或战斗,当地自己的棋子总数一定要是最高。买牌后,当地的影响力会全部消耗掉,需要执行恢复行动来拿回自己的存库,然后再执行部署行动来把它们放到图板上。战斗的话,可以选择杀死别的玩家的手下,或当地的怪兽。杀手下对保皇党才有分数值,对革命家来说是没有分数值的。杀怪兽则相反,只对革命家有分数值。 |
游戏的计分方式是有点奇怪的。有一些事情做了是保皇党和革命家都可以得分的,但是有一些只对其中一个派系有分数值。有一些事是只对个人有分数值、有一些则对所有同派系的人有分数值。游戏进行中每一次做得分,都把大家当成同时是两个派系,除非是个人得分,要不然就大家一起得分。当然,这会制造出假象。游戏结束做总结算时,大家的身份会揭晓。这时候才会扣掉那些不应得的分数。游戏其中一种结束方式是有其中一个玩家达到特定分数。还有一种是其中一个派系的派系分达到十分。分数按照身份调整后,要看看最后一名的玩家是什么派系。该派系的所有玩家要扣五分。做完这一步骤才决定谁赢。这机制会逼同派系的玩家有一定的互助,不让有同党落后太多,以免自己会被拖累。
图板全观图。地点有九个。上半部中间的是分数计。这时候大家还零分,因为游戏刚开始。中间紫色和绿色的计表分别是革命派系和保皇派系的派系分。 |
这些都是起始牌。牌上面的标志代表能用来做什么事。铁轨标志表示能用来调动手下。蓝色牌标志表示可以用来买牌。方块往上标志用来把影响力拿回自己的存库,方块往下标志则是把影响力部署到图板上。右边那张有A字母的牌是用来战斗的。这些战斗牌一旦用了就要永久性弃掉,所以杀人不可轻言。这张牌下面的紫色人头标志和绿色六角形标志的意思是如果用来杀的是革命家(紫色)的手下,就能得到保皇派(绿色)分数三分。 |
这是福尔摩斯牌。福尔摩斯是《A Study in Emerald》短篇小说里的主角,不过在游戏里他是不一定出场的。游戏设置时会从一个牌库里摸一些牌放到图板上。我们四个人玩,牌库用不到一半,而且游戏结束时图板上还有没揭开的牌。所以每一局游戏会动用的牌只是牌库的少部分,游戏设置有很多变化。 福尔摩斯是人物,谁买到这张牌能多得一个手下。这时候黄色蓝色玩家在争得很激烈,目前蓝色暂时领先,棋子共五个。 |
抱歉,对焦失误。这是另一个人物,右上角的紫色标志表示聘雇他时革命派会得一分。 |
游戏里有一个发狂机制。游戏开始时每人有三个理智标记代表自己的精神状态。游戏中有些事会有可能影响玩家的精神状态(要甩骰子决定)。一旦有人的状态降到零,就表示他疯了,要揭开身份。如果他是保皇党,他会得到一些好处,加强他的势力。如果是革命家的话,游戏会马上结束,做计分。这机制会影响玩家之间的心理战。保皇党自然是想快点发疯,革命家则要小心。不过如果做得太明显,容易被识破身份。革命家疯不疯,会影响游戏结束。这一点对两个派系来说都有可能利用。革命家如果领先,可以故意发疯让游戏结束。保皇党也可以乘自己领先时把认为是革命家的玩家逼疯。
亲身体验
我们四个人玩。Jason是有玩过的,不过我、Allen、阿Han都是第一次玩。我抽到的身份是革命家。我们四个人玩,有可能是出现二对二或三对一的情况。这游戏有很多机制都围绕玩家保密的身份。我不太摸得着这一点的重要性,就决定不刻意的去掩饰身份。我觉得如果为了扰乱对手而做一些拿保皇分的事,似乎不太划算,因为会花费我的行动和资源。我干脆就尽量拿中立分,或革命分。我这是单纯的欧式效率游戏的玩法。我是第一个做得比较明显的,大家都预测我是革命家。Jason是下一个露出尾巴的,不过他看起来是保皇党。这游戏的得分速度似乎很快,不知不觉就有人接近结束分数,所以缩头缩脑的玩法,也许会拖慢自己的脚步。至少我玩的这一局,隐藏身份的关键性似乎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玩法,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是二对二。万一我是以一个革命家对三个保皇党,也许我的玩法会是自杀行动。阿Han和Allen的身份保密得比较好。后来阿Han和Jason一样是保皇党,Allen则是革命家。
下牌时我通常是尽量多下,尽量把手牌用完,因为这是以最少的行动点达到最大的效果。反正下多少牌就会摸回多少。而且快一点把牌库摸完,就早一点把新买的好牌洗进牌库。这些都是基于效率原则的玩法。当然有时候是要留着一些牌来做事的,例如打算战斗,就要存足武器才能执行。每一张牌有不同的用法,是需要动动脑筋的,往往也需要取舍。
图板上各地点的竞争其实是区域竞争机制(area majority)。棋子要比别人多才能做事。有时候宁可去一些人少的地方,可以以较少的资源完成要做的事,不用争得你死我活。当然,有时候也不能让对手轻易得到好牌或战斗成功。大家都希望别的玩家会鹬蚌相争,但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我在游戏初期买了好几张城市牌,是可以用来拿革命分的。后来我是用这些牌抢分。游戏进行中大家的分数相差不远。我是靠把阿Han的分数推到22分让游戏结束。那时候他的分数领先。不过做结算时,因为他并不是革命家,革命分全部要回扣,分数就变得比我落后了。做完回扣,幸好我的同党Allen并不是最后一名,所以我们两个都不用扣分,阿Han和Jason还要再扣五分。我虽然是个人胜出了,不过我的感觉是团队赢了。我觉得Allen是我的队友,我们是一起赢了。当然这是错的。其实Allen看我领先,也许他应该和其他人联手拖我下来,因为这是个人输赢的游戏,不是团队游戏。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这样的考量。也许那时候他想做事也来不及了。
我们玩之前Jason有说这游戏其实是很快的,感觉来不及做多少事。玩了之后的确有这样的感觉。我是有感觉到游戏初期买的牌已经影响我的策略、已经凑效,不过游戏结束还是感觉有点突然。我本来以为还要多一两个回合。注意游戏结束是重要的。没有准备好,会吃亏。
感觉/想法
《A Study in Emerald》让我好奇。第一次玩,感觉仓促,还来不及好好品尝。由于我用的策略是比较单细胞的,所以没有深入思考秘密身份这层面。我暂时说不出它有多重要。另一个让我好奇的是那些还没看过的牌。游戏的故事背景是Neil Gaiman的小说,里面结合了福尔摩斯小说世界、克苏鲁(Cthulhu)小说世界和实际历史,相当丰富有趣。那些还没看过的牌,不知道会对游戏的策略有什么影响。我觉得《A Study in Emerald》是有特色的游戏。宏观的利害关系别具一格,游戏机制的细节上也是有趣的。不过我需要多玩几次去体验一下那秘密身份机制到底行不行得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