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底我一家人到台湾旅行。台湾是我和桌游结缘的地方。我是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德国游戏,也是在那里开始迷上桌游,成为桌游爱好者。那是2003年的事。我2003 - 2004年在台北工作。那时候认识的同事,我也介绍了桌游给他们。我们会在午饭时间一面吃饭一面玩游戏。我还记得有一次台风假我们反而约了一起玩游戏。那天虽然是台风假,但结果当天的台风没有很大。
这一次有到台北,也约了当年一起玩桌游的朋友来见见面、玩玩游戏。可惜有好几位朋友都不在台北,只有 Crystal 和 Jessy 能来聚聚。我上一次到台北是2015年,相隔十年。希望下一次聚会不需要再等十年。
我们玩《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2004年在台湾的时候我在夜市的杂货店买了两套类似这样的便宜筹码。有一些桌游用的是纸币(例如《电力公司》),我会用这些筹码代替。当年买的筹码不知不觉也用了二十年。应该有一些不见了,但大部分都还在,还可以用。最近这几年它们多了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游戏设计。很多时候要做游戏测试我都用上了。这一次到台湾玩,有去逛夜市的时候,我就去逛逛杂货店。结果还真的让我找到上面这筹码。其实我也不是真的有需要,因为二十年前的还在。不过就是忍不住买下来,做个纪念。
这一次旅行有机会去书店就会去看看有没有卖桌游。结果还真的买了一些回来。我没有刻意去找桌游店。本来有想去女巫店玩游戏,可惜现在那里只有周末可以玩游戏。我的行程只有星期三可以去,所以结果就没去到。女巫店是我和桌游结缘的地方,在那里有很多德国游戏任玩。
现在上面这四款游戏我都玩过了,只是在排队写介绍。过去十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买的游戏很少,因为自己的游戏已经太多了。那时候有一些真的特别有兴趣的游戏我才会买。近几年我买游戏的心态有点改变。有时候买游戏是为了想看看别的设计师和出版社如何制作游戏。这是以出版社的身份去学习的心态。买别人的游戏是为了参考。这一次去台湾,买游戏的心态是买纪念品的心态。我不觉得我一定会很喜欢,但是我觉得会有纪念价值。不同地方、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游戏,有当地或个人的独特风格。有时候我的心态是收集这些独有的味道。
《Elfenland》是老游戏,设计师是 Alan Moon (《车票之旅》/ 《Ticket to Ride》)。这是 1998 年的德国年度游戏奖的得奖游戏。我翻看自己的记录,上一次玩是2007年。1998年是还没有高复杂度的欧式游戏的年代。现在玩这年代的游戏,会觉得它们特别简洁,会有一种清新感。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老人家怀旧情怀?
《Elfenland》玩四个回合。玩家的目标是尽量到访多个城市,谁走过的城市最多就是赢家。要在图板上走动,需要在路线上放交通工具标记。这会让路线通车,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段路必须用什么交通工具。玩家是需要付出手上的交通工具牌去走动的。
《Pax Renaissance》我以前玩过实体版。这是关于欧洲文化复兴时代的游戏。图板分成十个国家。玩家买牌来做各种事情,包括控制一些国家、改变国家的制度(成为共和国或恢复君主国)、影响军力、影响宗教、启动战争等。买下的牌有很多上面会让玩家执行行动。牌多的时候,是可以做很多事的。
游戏有四种取胜方式。大家在操纵欧洲局势的同时,也要考虑要追求哪一种胜利条件。自己在努力的同时必须也阻扰对手。达成条件不是马上就赢的,还要等到牌库有翻开彗星牌,并且需要花钱买下彗星牌(要不然就要让它自然启动)。
我这一局很极端,买的都是西半部的牌。不过这好处是行动都集中在一边,每一次执行可以做很多事。
这时候已经有五个国家被玩家掌控,君主牌已经拿掉。
其中一个胜利条件是经济和文明的全球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