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星期日

杂记、桌游照

和孩子玩《农家乐》(Agricola)

十一月的时候教两个孩子(煦芸7岁,晨睿那时还5岁)玩《农家乐》。是因为煦芸说想玩《洛阳城外》(At the Gates of Loyang),我又不想玩我自创那个简化版,所以我建议教她玩家庭版的《农家乐》。结果她很喜欢,后来晨睿也说要参与。不过两个孩子玩起来,不太行。她们没有长远视野,总是短视近利。她们常喜欢拿面前的食物(例如钓鱼行动格里累积到那些),而没有好好策划养家畜、耕种,以便能有长期食物供应。我需要将就一点故意不做一些觉得她们比我更需要的事,也常常要提点她们。有一次晨睿坦白跟我说:我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也难怪,《农家乐》里有很多不同的选项,对5岁的孩子来说是花多眼乱。我们三个人玩那一局玩了一个半小时,两个孩子能耐心的从头玩到尾,算是难得。我想这是因为她们一直觉得很投入、很多事可以做。虽然策略上不行,但她们还是玩得很开心。

规则书里的例子

我看规则书的时候通常都会跳过里面的例子,因为觉得这些只是额外的辅助品,只要规则写得清楚,就会已经包含了所有我需要知道的东西。这其实是不好的习惯,因为有的时候例子是很有用的,有些规则只用字来解释是不容易解释得清楚的。有的时候我会自以为是,误解了游戏规则。可是这习惯不容易改。你看例子吗?

桌游照

2012年11月26日。在香港和阿聪、阿Ben玩《瓶中小魔》(The Bottle Imp)。老朋友相聚,而且是好几年才能见面一次,竟然会选择玩游戏,也只有我这种游戏疯子才会做这样的事。《瓶中小魔》他们是第一次玩,我教他们玩。我自己玩过不多次,所以也要重新摸索当中的策略。这真是个不错的纸牌游戏,很有策略性,经过好几回合渐渐学习玩法、发挥招数,很有乐趣。理解游戏后,回合开始时一看手中的牌就已经有很多策略来想。再看别人传给自己的牌,和计算自己传给别人的牌,又可以继续盘算这回合可以怎样下。玩游戏可以玩到这样的境界是很快乐的,每一着后面都有很多策略考量,对手的每一着也让人有很多“遐想”。这种周旋、这种斗智,很爽。

我们玩到200分,大约玩了八回合。结果是师父包尾,真丢脸。

2012年12月。我在iPhone上买了《Cafe International》,发现和桌游版有点不同。我去看看纸牌版的介绍,似乎比较接近纸牌版,但也不完全一样。两者的元素都有。《Cafe International》(桌游版)是1989年的游戏,已经是老一派的欧式游戏。现在流行的欧式游戏已经和那些年的很不同。那年代的热门欧式游戏都是规则比较精简,但策略性也不低。现在的热门欧式游戏都比较复杂,不过我有点怀疑策略性是不是真的高那么多。也许只是多工来做。不过也可能是我自己的那种“以前的歌比较好听”的心态,并不是现在的新游戏比较差的问题。而且现在出版的游戏比二十多年前多太多了,轻、中量级的新游戏实在很难突出自己。我自己也不留意这一些游戏了,所以又怎能怪人家没有设计这样的游戏。

我还是觉得《Cafe International》很不错。很久没玩,再玩的感觉像和老朋友见面。


2012年12月21日。Allen叫我在iOS上买《Haggis》……

……因为Apple App Store里有我的名字。我的英文部落格有介绍《Haggis》,有一句话被引用了:Hiew's Boardgame Blog - "Fans of traditional card games definitely should give Haggis a try." 。我心里很爽,哈哈。

2012年12月25日。很久没玩《历史巨轮》(Through the Ages),圣诞节当天和Michelle玩,玩得很开心。《历史巨轮》是少数的我评10分的游戏。很久没玩,有一点生疏,不过大致上还是顺畅。我用游戏设计师(Game Designer)和电脑(Computer)的组合在最后几个回合得了很多分,以大比数胜出。不过我计算错误,有一个世界奇观来不及完成。

2012年12月。圣诞期间很多iOS游戏大减价,我乘这时候买了《圣胡安》(San Juan)。iOS版做得很不错,界面好。玩过两次,两次都赢。人工智慧(AI)似乎还可以,不过要多玩几次才能断言够不够强。本来我、阿Han、Allen是打算可以一起用iOS玩的,可是买了才发现这是要三人同时上线才能一起玩,是没有async mode的。真失望。

2013年1月。我现在几乎每一天都在iPhone上玩《暗杀神》(Ascension),所以它的两个扩充有打折,我就两个都买了。扩充里的新牌有很多都很有趣。我玩得那么多,绝对值得买。

这张Dream Machine是其中一张新牌,是工具牌。工具牌和一般的牌不同,因为工具是下在自己面前的,每一轮都生效,不像一般的牌,只用一次就要放到弃牌堆,要等下一次洗牌后、摸到了才能够再用。Dream Machine很贵($7),功能是可以将自己的一张已经下了的工具牌放回手中。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可是这一局里我发现了它的厉害。和其他的工具配合起来,它可以发挥很大的效用。


这一张Personal Wormhole的功能是每一次下工具牌(包括它自己)就可以从弃牌堆或手上取走一张牌,取走弱牌、让自己的牌叠素质提高。Personal Wormhole和Dream Machine配合起来,我就每一轮都可以取走一张牌,不像一般有“取走”能力的牌,每完全用完一次牌库只能摸得到、用得到一次。

后来我也买了Burrower Mark II这工具牌。它的功能是每当下机械工具(包括它自己)可以摸一张牌。配合Dream Machine,我可以每一轮多摸一张牌。

结果是我赢了,不过分数差别不大。我的十张起始牌有七张被取走了,只剩下最右边那三张Apprentice。

2 条评论:

  1. 我看規則一定要仔細讀example的
    除非這遊戲的規則太簡單,沒有會產生歧義的地方
    不過有些規則書寫得太詳細,連不必要的地方都要加上範例,就有點多餘...

    我第一次看Imperial 2030的規則,完全抓不著頭緒,不能理解玩家和國家行動的轉換
    還是看了流程範例之後才開始理解遊戲怎麼進行

    對於母語非英語的玩家來說,範例還是必要的
    畢竟有些文義表達如果不是習慣看英文的人,很容易誤解一些規則
    Martin Wallace的規則就是一例:p

    回复删除
  2. 我在马来西亚长大,虽然母语是华语(家里讲普通话),不过看桌游规则习惯了看英文,看中文反而会觉得怪怪。我在马来西亚工作,书信、开会、文件都用英文。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