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毛利人》(Maori)”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毛利人》(Maori)”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6年11月18日星期五

桌游照:《Maori》、《7 Wonders: Duel》、《Patchwork》电子版

2016年10月30日。我最近教了孩子们玩《Maori》(《毛利人》)。这是轻量级策略游戏,很适合当家庭游戏。玩家要从桌子中央以4x4摆出来的板块组里拿板块放到自己的个人图板上,组成群岛。板块有不同的功能和得分方式。游戏在有人填满图板后结束。煦芸(11岁)玩得比较有战略头脑。她注重抢有房子的板块,因为可以让椰树的分数值翻倍。晨睿(9岁)则钟爱花圈。有少部分的板块有半个花圈。如果能将两个半圈凑在一起组成完整的花圈,能得十分。这是可观的分数,但是花圈不容易做。

每一个玩家的每一轮开始时一定要让小船行驶。玩家可以拿的板块限于小船停泊的那一列。

左上角有难得完成的花圈。有椰树的板块,椰树一定要是竖立的,所以板块不像《卡卡送》(Carcassonne)那样可以随便转。只有没椰树的板块可以随便转。游戏有三种变体。和孩子们玩的话,可以大人用变体规则(会比较有挑战性),小孩用基本规则。

再次和Michelle玩《7 Wonders: Duel》,我又输了,而且是惨败。这一次我充分体验到“多一轮”能力的厉害。我之前看评测有看过,但自己没体验过。这一次选世界奇观时,我没注意到Michelle选了三个有“多一轮”功能的。有一次她一口气完成了三个世界奇观!我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这些牌就是她的帝国,她四个世界奇观都完成了,而且她是以科技胜利,六种科技标志她都凑齐了。就算不以科技取胜,要算分的话,我觉得我也是会输一大截。这一次真的败得彻底。

这是我的王国。我只完成了一个世界奇观,就是左上角那个。

游戏在第三世纪初期结束(牌背紫色)。

这是《Patchwork》 iOS版。做得还不错。

Michelle第一次玩就赢了我。在电子平台玩的好处是算钱、计分快很多。

左边是她织出来的被,右边是我的。

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桌游照

2012年4月6日。Reiner Knizia的《Tower of Babel》比较鲜为人知,而且看起来似乎有点沉闷,不过其实是个精巧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可是当中的策略性却不简单。

游戏中玩家合作建造世界奇观,在奇观完成时,付出资源越多的人得越多分。越迟完成的奇观值越多分,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参与建造的奇观比较迟完成,可是万一游戏结束还没完成,这些未完成的奇观的分数会很低。所以掌控游戏步骤很重要。另外建造奇观时,现行玩家可获取资源标记,这些标记在游戏结束时可得分。不过有的时候其他的玩家可以和现行玩家以资源交换标记,现行玩家是否接受往往是两难的抉择。

2012年4月8日。《毛利人》(Maori)。我喜欢使用所有变化规则,这样让游戏比较有挑战性。中间的六个板块组成的三个岛屿都完全包围在环礁内,椰树分数变成双倍。

Michelle的图板。她完全忘记了环礁这回事。

2012年4月11日。iPhone上的《格格不入》(Blokus)包含了《格格不入双人版》(Blokus Duo)。我下载的时候是免费的。不过玩了一次就没再玩了,因为要用iPhone界面来玩有点麻烦,比起拿起实体游戏来玩麻烦多了。所以我也未能断言iPhone版的人工智能行不行。

2012年5月18日。《Ora et Labora》。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大量利用建筑功能取分。以前我只注重建筑本身的分数值和乡镇的乡镇分。这一局我有一个建筑(House of the Brotherhood)让我可以用五块钱买十分,我共用了四次。

我的修道院(那五张有黄色布条的牌)和周围的建筑。右下角那块地是浪费了。我怕地皮起价,抢先买了,哪里知道后来用不着。

2012年5月19日。《凯吕斯》(Caylus)。阿Han现在在国外工作,我和Allen约了他来个网上桌游聚会,上BoardGameArena (BGA) 玩。BGA也有中文界面。这样的网上聚会,我还是第一次。BGA的界面做得不错,容易学、容易用。

我一直以来都没好好研究《凯吕斯》,隔了那么久再玩,有些规则忘了。后来的确是包尾了,幸好分数不会太丢人。再次玩《凯吕斯》,感觉还是一样,是个题材沉闷的资源转换游戏。它是个有点深度,很有策略性的游戏,可是沉闷的题材让我有点抗拒去好好的发掘当中的乐趣。

2012年5月21日。《魔法师》(Kahunu)是个有趣又有冲突性的二人游戏。我和Allen在BGA玩,我是黑色,他是白色。这是第一回合,双方都在巩固自己的势力中心。每一轮玩家可选择下不下牌,要下的话,下多少张都可以。下牌可以从牌指定的岛建桥。下两张牌可以拆掉对手的桥。当建了一个岛的超过一半的桥,就控制该岛,而且如果对手有桥接到这岛,会马上被拆掉。

手牌上限是五张。每一轮可以摸一张牌。桌面有三张打开的牌,不要的话就从牌库摸牌。

2012年5月21日。《石器时代》(Stone Age)也是和Allen在BGA玩的。以前玩过实体版,但游戏规则细节忘了。不过印象中三或四人玩会比两人玩有趣。

上网玩的一个好处是有电脑帮你算分,方便得很。

我能理解《石器时代》为什么那么受欢迎,自己也很乐意玩,不过它就是少了一种让我会有冲动想玩的元素。它说不上有什么问题,规则不难、玩起来很流畅、有易解的策略、让人有建立文明的成就感(收集文明牌、屋子)。虽然整体上设计得不错,它给我一种设计得太保险、太大路的感觉,就是没有哪一个特别的环节会让我留恋。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毛利人》(Maori)

2人玩4次。

游戏大纲

我会注意到《毛利人》,是因为看了一些评语,觉得也许适合和我太太Michelle两个人玩。游戏的准备功夫/设置功夫少,玩得快,可是不缺策略性。亲自玩了过后,发现这游戏不简单,比我想象中更有挑战性。目前玩了四次,没有一次能胜得了Michelle,而且开始时还输得很难看。真的是有待改进。

《毛利人》里每一个玩家都有自己的个人图板。桌子中央会用板块组成四乘四的选牌区,一艘公用船会绕着选牌区航行,停在哪里,就可以拿那一列的板块。玩家要从选牌区拿板块放到自己的个人图板,组成各岛屿。板块和岛屿上有各种东西让玩家可以在游戏结束时得分,而游戏是在有一个玩家把个人图板填满后结束。还没完成的岛屿要全部弃掉,而且每一空着的位置都要扣分。

选牌区。公用船会绕着旁边航行,每一个玩家轮到自己时一定要让船至少航行一步。


这样形容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其实游戏中是有很多限制的,也有各种的考量来为自己提高分数,所以玩起来其实不简单,尤其是加上变化规则后。我玩了四次,第一次使用基本规则,可是之后每一次玩都加上一些新规则。到了玩第四次,就是玩“完整版”游戏了。先看看基本版游戏中的一些规则。放板块的时候,椰树一定要向上,所以有椰树的板块是不可以像《卡卡送》(Carcassonne)那样随便转的。板块上的岛只有向南北或向东西的,没有“转弯”的岛。个人图板上的空位也是一种限制,要刚刚好全部填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小心看选牌区有什么样的板块,来计划用怎样的牌来填自己的个人图板。

加上变化规则后,就更不简单了。个人图板上会多了自己的船,每一次下板块就得决定把船移去哪里。下一轮拿的牌必须要放在船的旁边。多了这规则,玩家就必须小心考虑和计划自己的下一步。规则再变化一次,玩家就不能选择船的去处,它一定要移到最后下的板块。这样的话,玩家就要作更长远的计划。

个人图板。右边列出得分方式。椰树全部都必须向北。右下角的岛屿还没有完成,如果游戏结束还是未能完成,那些板块就得弃掉。


各游戏配件。公用船、贝壳、板块的牌背、火山(会阻碍玩家拿板块)、有三棵椰树的板块。


除了限制,还有一些规则给玩家有机会争取更多分。不过这些都是有风险的,要做高分的群岛不容易,万一失败,可能反而会害自己扣分。普通的椰树值一分,可是如果岛上有屋子就值两分。如果有了 有屋子的岛,自然会希望让它越大越好,越多椰树就越高分,可是万一岛没完成,就一切泡汤,板块弃掉后留下的空位还要扣分。如果是玩最高级的变化规则,完全在中央的岛的分数是双倍的,也就是椰树可能高达四分。不过要做得到,当然也就更难。要顾及各限制,又要做长远计划,又要尽量得高分,不简单啊。

亲身体验

我开始玩的时候把贝壳用得很豪爽。贝壳是游戏中的货币,有各种用途,例如让公用船航行得更远、拿一些距离公用船比较远的板块、移动自己的私家船。这些都让玩家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可是贝壳在游戏结束时是可能有分拿的。我乱乱花,Michelle省着用,所以让她得了很多分。

这游戏玩起来除了要计划自己的个人图板要怎样组成各岛屿,也要注意对手需要什么板块,不能让她轻易获得。所以在选牌区怎样移动公用船是很重要的。除了考虑对手的下一步,也要为自己的下一步铺路。

游戏接近尾声时就得步步为营。如果野心太大,可能对手会快快让游戏结束,害你无法完成岛屿。时机的拿捏很重要。

两个半圆花圈凑成一个完成的花圈值10分。那是很多分。


变化规则才会有自己的船。


有些板块有船只标记,可以让自己移动公用船是航行得更远。这很有用,不过往往拿了这样的船只板块,等于少拿了一个可以得分的板块。有些板块会送贝壳,而贝壳也是很有用的。拿不拿贝壳要考量,拿了用不用也是得考量。

这样描写,感觉好像很多东西要想,不过玩起来游戏的节奏是很快的。策略很浓缩,所以玩起来觉得很充实。

感觉/想法

《毛利人》没有令我失望,而且策略性竟然比我想象中高。我想我对那些收集一些物资、转换成另一些物资、最后转换成分数的游戏有点腻了,所以玩一玩这一些不用转换来转换去的游戏,觉得像一股清流。《毛利人》是需要空间感的游戏。节奏快、策略浓缩。要说是很有深度的游戏,也不算是。说是填缺游戏(filler)也不是。可以归类为短游戏,不过是让人有饱足感那种。

我个人喜欢“完整版”的《毛利人》。以上感想都是以“完整版”为基准。如果要玩得轻松一点,或要作为家庭游戏,我想基本版会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