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星期五

《伐木达人》(Toc Toc Woodman / Click Clack Lumberjack)

4人玩3次。

游戏大纲

《伐木达人》有两个主要版本,规则不同。我玩的是第二版。这是巧手游戏,主要配件是一棵没有叶子的树,有九层高。每一层有一个大片的树干和周围的四片树皮。树干和树皮是设计得能扣在一起,如果打横撞是震不开的。不过如果树干的一边是悬空的,那一边的树皮就会往下掉。玩家的目标就是弄掉树皮来得分,可是不能弄掉树干,因为会扣分。

每一轮玩家能用斧头(其实用法比较像锤子)敲两次。有任何树皮或树干掉落,都要拿。游戏就这样持续到所有树皮掉光,就结算分数。树皮1分、树干扣5分。

最上面那一层的树干已经光秃秃,树皮都已经敲下来了。

左边后面就是树皮,晨睿排得很工整。

亲身体验

我发现敲两次这规则很妙,因为刚刚好就是敲第一次作部署,而敲第二次就是要把树皮打下来。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有的时候敲第二次太轻,树皮不掉。要不然就是敲太大力,连树干也撞下来。玩家要避免给下家作部署,有时候没信心打下树皮,就宁可把树整得令下家也很难下手。不过有的时候自己以为可以打下树皮,却又偏偏力道差一点点,就会白白送机会给下家。

这游戏是得分要小心翼翼、辛辛苦苦争取,但失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它刺激的地方。有时候它会激发人的贪念。有时候是因为贪、因为敢冒险,而拿到更多树皮。但是当然也有时候会因此失手,一败涂地。

这应该是第三局,我们都比较会玩了。大部分的树皮已经掉落,但树干一个都没掉下。

感觉/想法

《伐木达人》是家庭游戏、儿童游戏、聚会游戏、巧手游戏。适当场合玩是不错的,不过我觉得每一次玩玩不了很多局,也许两三局就会想换别的游戏。不过如果当成醉酒游戏也许可以玩很多局。

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礼物》(No Thanks / Geschenkt)

最近4人玩3次,多年前玩过2次。

《礼物》(No Thanks / Geschenkt) 我很多年前玩过,是用别的游戏的牌来玩。那时玩了后没特别感觉,玩了两次就没再玩了。最近是因为重游女巫店,才再次玩到它。让我意外的是这一次玩觉得很不错。我看见当年自己给的评分,吓了我一跳。我那时评5分(满分10分)。我现在把评分改成7分。

游戏大纲

《礼物》的游戏配件很简单,就是一堆筹码还有3到35号的牌。游戏开始时大家有同样的筹码,牌库要抽掉一些牌,面向下放回盒子(大家不知抽了什么牌)。起始玩家从牌库摸一张牌打开,然后可以选择拿牌,或放一块钱到牌上然后传给左边的玩家。如果决定传牌的话,那就会轮到下一个玩家要做同样的抉择。一回合就这样持续,钱不断累积,直到有人肯拿牌或不得不拿牌。这玩家吃了牌、拿了钱后,就成为下回合的起始玩家。游戏进行到整个牌库摸玩为止。

每一张牌的点数都是负分。玩家是要尽量少吃牌的。不过如果拿了数字相连的牌,只需要扣系列中最低那张牌的点数。例如吃了24、25、26、27,就只需要扣24分。筹码的价值是正分,一块钱就是1分。牌库摸完后,大家结算吃了的牌和手上筹码的总分数值来定胜负。

亲身体验

我是和太太和两个孩子玩,共四人。刚开始玩的时候,我们有种错误的观念,以为要尽量收集相连的牌。其实首要的事应该是完全不收牌。如果已经收了24,而翻开的是26,那么玩家不应该想抢26再博可以拿到25让它们连起来,而应该设法完全不拿26。每一局游戏都有一些牌会抽掉,或许25正是被抽掉的其中一张。另外,如果可以害别人吃26,又何乐而不为。

Michelle在第一局用错了策略,收了太多牌。

收集筹码来得分也并不是好方法。筹码只值1分。筹码最重要的用途是避免吃牌,把牌推给下家。收集筹码还是重要的,不过主要不是为了游戏结束时的得分,而是为了往后可以帮自己减少吃牌。完全不吃牌几乎是不可能,筹码的重要性就是让自己有伸缩性,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吃牌,什么时候让别人吃。

出现自己不怕的牌(例如手上有31而翻开的牌是32),就要乘机敲诈别的玩家多贡献一些筹码才好吃牌。如果有别的玩家筹码快用光,那么逼他吃这样的大牌也未尝不是好事。

有连接数字的牌我们重叠在一起,方便看。

晨睿赚了很多钱,心里很爽。那一大堆都是她的钱,不是多余的游戏配件。

感觉/想法

《礼物》是灾难式游戏,和《谁是牛头王》(Take 6 / 6 Nimmt / Category 5)一样,通常大家都是要得负分的,只是要看谁死得比较难看。这游戏有幸灾乐祸的乐趣。五十步可以名正言顺地笑百步。游戏规则简单,不过里面的思考模式是有独特性的。大家都会笑咪咪地说:不用客气,你收下吧。这是很适合休闲玩家、非玩家的游戏,也可以当家庭游戏、聚会游戏。容易上手,而且一旦明白到里面的一些阴险战术时,就会大家眯起眼睛、会心奸笑、对望点头。

2015年6月22日星期一

《Morels》/《Fungi》(采菇行)

2人玩1次。

游戏大纲

《Morels》是小公司Two Lanterns出版的游戏,设计师是Brent Povis。出版后评语不错,后来得到大公司(以桌游行业来说)Pegasus青睐,以新名字《Fungi》再版。《Morels》是二人纸牌游戏,题材是到树林走走,采集蘑菇煮来吃,是有点奇怪的题材。

桌子中央放一行八张牌,代表玩家漫步树林的路线。途中有各种不同的蘑菇可以采,也有各种特别牌可以拿。最前面的两张牌代表玩家脚下的范围,蹲下来就可以拿牌。要拿其他的距离比较远的牌需要付木棒(游戏中的唯一货币)。玩家轮次中最常做的事就是从牌列中拿牌。收集的牌,如果同一类的蘑菇达到了所需的数量,就可以开锅煮,也就是得分。不过煮不是随随便便就做的,因为除了要有足够的蘑菇,也要有锅子。锅子也是要从牌列中拿的一种牌,数量有限,而且每一个锅子只能用一次,不能浪费。玩家的手牌有上限,一旦满了,就不能再拿牌。这是另一个难题。每一轮不管玩家有没有拿牌,牌列的第一张牌都要移到一个叫腐烂堆的地方,这表示没有采的蘑菇会开始腐烂。腐烂堆一旦有四张牌就要全部放到弃牌堆,不过牌还没完全腐烂之前,玩家是可以一次过把腐烂堆里的牌拿光。这是个一次过拿多牌的好方法,不过前提是不能超过手牌上限,而且牌要全部拿,不能挑。

除了拿牌、煮蘑菇,玩家可以卖蘑菇获取木棒。木棒的用处就是上面所说的,用来拿距离比较远的牌。游戏中还有一些特别牌。牛油牌和苹果酒牌可以和蘑菇牌一起煮,提高分数,不过蘑菇数量要够多才可以加这些配料。篮子牌可以提高手牌上限。毒菇牌是游戏中的泻药,会暂时降低手牌上限,逼玩家丢牌。不过有时候这是好事,因为可以乘机丢掉不要的牌。这游戏是没有弃牌机制的。还有一种牌叫夜晚牌,能让玩家从夜晚牌库摸牌。这牌库里的牌都是蘑菇牌,但每一张都当成两个蘑菇,而且摸牌的时候对手不知道自己摸的是什么牌,和平时从牌列拿牌不同。

每一张蘑菇牌在左上角会注明分数值和木棒值。蘑菇要至少三个才能煮,煮就是拿分数值。有两个蘑菇就能卖,卖就是换取木棒。最左边那两张是锅子牌。

左边那两张是篮子牌,会提高手牌上限。右边的是目前煮了的蘑菇。我有两套蘑菇有添加牛油。

中央牌列的牌会不停的腐烂又不停的补上,两个玩家不停拿牌来得分。当牌库摸完、牌列又用完,就游戏结束。

亲身体验

《Morels》令我想起的游戏让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是《历史巨轮》(Through the Ages)。牌列不停地换血,想收集的蘑菇还没拿够就一闪而过了、或被对手抢了、或自己因为手牌上限的关系不得不放弃。感觉上牌列是回转寿司店里加快了速度的寿司传送带。每一盘寿司我都想吃,可是传送得很快,来不及拿,或自己没有那样的肚量,或坐对面的死胖子抢掉了。游戏中有一张参考表列出每一种蘑菇有多少张、分数值是多少,玩家可以清楚算出每一种菇还有多少还没出现,去决定还要不要继续收集、要不要马上开锅煮。不过夜晚牌会打乱这样的计算。例如本来以为对手不会拿的蘑菇,哪里知道他手上其实有那种蘑菇的夜晚牌(相等于有了两张这样的蘑菇)。

要煮哪一些蘑菇需要小心衡量,因为锅子数量不多。这让玩家会想尽量同一种蘑菇收集很多才煮,就只煮那一次,不要分两次煮,因为会多用一个锅子。玩家间的竞争是很微妙的。有些蘑菇很高分,就算自己不打算收集,可是如果轻易让对手拿又心里不爽。不过如果硬是要拿,又会卡在手上,要等毒菇来服毒自泻。

游戏玩得很快,很快就在树林走了一圈,最后回来大家比较一下谁煮的蘑菇总分最高,就赢。

第一版的木棒是人手做的,很多功夫。

感觉/想法

《Morels》是很不错的配偶游戏。节奏很快,又不缺策略性。大部分资讯都是公开的。玩家要在手牌上限、时间压力、对手争夺各项挑战下作出艰难的抉择。这游戏给我的感觉是速战速决、以快打快。玩家不可能所有菇类都收集,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内尽量挑最能帮自己得分的蘑菇。玩家要懂得取舍。

2015年6月20日星期六

《无间道》版本的《Templar Intrigue》(圣殿阴谋)

在台湾教朋友玩《Templar Intrigue》的时候,我用了电影《无间道》的剧情和人物来解说。《Templar Intrigue》是Kickstarter集资出版的游戏,现在要买似乎也买不到。想玩的话,也许只好自己做一套,反正就那十张牌。要做的话,不如就干脆做个《无间道》版的,会更有亲切感。我从台湾回来后,就一直在想这事,然后就做了一套。虽然我有原版的《Templar Intrigue》,不过我觉得用《无间道》的题材会很过瘾,所以忍不住要做一套。我用MS Powerpoint做。照片是网上下载的。这档案我不能上载到BGG分享,因为照片我没有版权。所以我就放在自己的网站,让有兴趣自制游戏的朋友去下载。以下是相关链接:

这是原版游戏的牌。上面那一行是保皇派的牌(也就是警方)。左起:牌背、国王(相等于警长黄秋生)、修道士(警察)、骑士团书记(黑帮派来的内奸刘德华)。下面那一行是骑士派的牌(也就是黑帮)。左起:牌背、长老(黑帮老大曾志伟)、骑士(流氓)、叛徒(警方卧底梁朝伟)。

我自制的档案有四页,以下是其中一些。

警长牌放了皇冠标志,提醒拿到这张牌的玩家要把牌翻开。其中一张警察牌的左下角有注明玩家人数,表示这张牌是在这样的人数玩的时候才用到。内奸牌有箭靶标志,表示这是警长需要找出的人。

黑帮老大也有箭靶标志,因为这也是警长需要找出的人。

整套游戏只需十二张牌。十张用来玩,两张是中英各一张规则纲要(双面)。我做档案的时候尺寸弄错了,印出来的牌短了几毫米,这照片看得出。我的做法是拿普通纸牌作骨干,前后用自己打印的牌面和牌背夹着,然后整个套进透明牌套。

男主角登场。如果九或十个人玩,会有第二个梁朝伟。

整个游戏就这么一小包。

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

台北一聚、重温女巫店

六月初去了台北一趟。带家人去旅行,也去见见台湾的朋友。我的桌游旅程从台湾开始。2003-2004年在台北工作,初次接触欧式游戏,常和一群同事一起玩。相隔十一年再来一聚,许多事都不同了。多了孩子、换了工作、有不同的人生经历。难得的是当年的热情不变,仿佛又回到了十一年前。我们本来只约出来吃饭,但后来是忍不住要玩游戏,我们都不约而同带了游戏。我们跑上Cher的公司(就在餐厅附近)在会议室里玩游戏。这就像以前午饭时间躲在理事长室玩《卡卡送》。那时理事长通常都不在。

我教大家玩《Templar Intrigue》(圣殿阴谋)。这是我去年写的介绍:《Templar Intrigue》,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一次再和台北的朋友玩游戏,闹了很多笑话。很多都不是因为游戏本身,而是因为朋友间的默契、朋友的幽默、大家聚在一起的兴奋。我解说游戏规则时用了电影《无间道》作例子,因为这游戏还真的和《无间道》的情节很像。骑士团里的叛徒变成梁朝伟。躲在保皇派里的骑士团书记变成刘德华。国王是黄秋生、骑士团长老是曾志伟。有一局Rick为了强调自己是梁朝伟,很坚持说马上就给电话刘嘉玲证实。有一局当所有人闭上眼,骑士团长老(曾志伟)和骑士团书记(刘德华)要睁开眼互认的时候,竟然多了一个人睁开眼。怎么可能有三个人?原来是Michelle弄错了。她是骑士团叛徒(梁朝伟),不应该睁开眼。那一局只好重来。有一局当骑士团长老(曾志伟)和骑士团书记(刘德华)要睁开眼互认的时候,还没完成Rick就喊停说有问题。他是长老,睁开了眼,可是书记没睁开眼啊。我是主持人,就开始一个个问到底谁是书记。问了一圈,才发现原来我自己是书记。真不好意思,顾着做主持人,忘了自己的角色。

这《Templar Intrigue》真的带对了,规则简单,又可以十个人一起玩。玩起来很热闹。

我像不像孩子王?

这是骑士团叛徒(梁朝伟),表面上是骑士团的人(牌背红色),可是骨子里是支持保皇派(蓝色)的。

Jessy、Crystal、Cher、我。玩了两局《卡卡送》(Carcassonne)。这是十一年前我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另外还有《太阳神》(Ra)和《车票之旅》(Ticket To Ride)。

这是女巫店,曾经是我和太太周末常去的地方。十一年后再次到访,感觉没什么变。最大的变化是以前是两夫妻来,这一次是带着两个孩子来。这照片里的是《砰!》(BANG!)。这一次来女巫店我没有事先准备玩什么游戏,因为不知道现在那里有什么游戏,无从准备。我当场挑的都是一些玩过或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就不用花太多时间看规则。我们一玩就玩了差不多三个小时,玩得很愉快。我没预料会能玩那么久,因为自己没事前准备。

这是骰子游戏《虫虫烧烤派对》(Pickomino)。

我还真倒霉。这一轮我甩第一次甩了两个5,甩第二次甩了三只虫(也是值5点),累积了25点(最底下那一行骰子)。这是很不错的成绩。我还有三个骰子可以甩,还可以继续博拿更高点数。只要甩1到4的数值,就可以继续提高点数。哪里知道偏偏就是甩了5和虫。结果不但拿不到牌,还要赔上自己手上的牌。

自拍。

这是《That's Life!》,是大师级组合Wolfgang Kramer和Michael Kiesling的作品。规则简单,但又有点策略性,是老少咸宜的游戏。乍一看有点像赛跑游戏,因为每一个玩家有几个棋子要从起点走到终点。不过抵达终点的前后是与得分无关的。得分是要看途中捡起来的板块。玩家要甩骰子,然后按照骰子点数移动一个自己的棋子。当棋子离开一个板块时,如果板块上没有其他的棋子,玩家就必须将它拿起,放到自己面前。有些板块是正分,有些是负分。米色的是幸运板块,可以用来将负分板块转换成正分板块。

木色圆柱形棋子是中立棋子,游戏开始时是放在幸运板块上和高分的绿色板块上的。玩家移动棋子的时候,如果中立棋子的板块上有玩家棋子,就可以移动中立棋子。如果中立棋子和自己的棋子同时站在幸运板块上,就自然会想把中立棋子先移开,以便下一次自己的棋子移动时可以捡起幸运板块。如果中立板块和对手的棋子同时站在负分板块,通常会出同样招数希望逼对手吃掉负分板块。

这是我的最后分数。左边三个负分板块因为有幸运板块配搭,都转换成正分。

临走那一天,Cher和Crystal特地拿了些礼物上来我们住的公寓,我就乘机教了她们玩《情书》(Love Letter)。

2015年6月16日星期二

《Targi》 (大漠男儿)

2人玩1次。

游戏大纲

"Targi"是沙哈拉沙漠里图阿雷格族(Tuareg)的语言里男丁的意思。《Targi》这游戏以沙漠游牧民族为题材,不过游戏机制是很抽象化的,和题材没什么直接关系。《Targi》是Kosmos公司二人游戏系列中的游戏,2012年出版,评价不错。Allen有一盒。近几个月他比较少参与星期五的聚会,有一次我就约了他星期四放工后出来玩游戏。我们上班的地方近。在公共场所玩游戏,配件太多、需要大空间的话会不方便,所以我们就选了一些纸牌游戏。

《Targi》的主图板区用5x5张牌组成。边缘的16张是固定的,中间的9张则是每一次游戏设置时随机放置的。每一回合里两个玩家轮流把自己的三个男丁棋子放在边缘牌上。男丁不能放在有别的男丁的牌上,也不能放在对面已经有男丁的牌上。三个男丁下了后,如果男丁所占的三个行或列有交界的话(通常会有两个交界点),交界点要放部族棋子。接下来玩家就执行自己有男丁和部族的牌上指名的行动。行动有很多类。有些是获取资源。有些是将资源转换成分数。最重要的牌是中央区的部族牌。如果下了部族棋子,就可以付资源把部族牌取走,放在自己的部族区。玩家面前有一个3x4的部族区(三行,每一行最多四个部族)。部族牌有分数值,也有一些特别能力。每一张部族牌也有一个部族标志。游戏结束时如果哪一行部族牌有四种一样或四种不同的部族标志,可得奖励分。

游戏在十二回合完成后结束。如果有人收集十二张部族牌,游戏会提早结束。

蓝色和白色是玩家的颜色。站在边缘牌的是男丁,放在中央区牌上的是部族。浅灰色的棋子(最下面)是强盗,会沿着边缘每一回合走一步。他的所在地不能下棋,而且到了角落牌的时候他会来抢劫。玩家必须付指定的货或钱,否则要扣分。

中央区的九张牌每当有执行行动或拿掉部族牌,就会换上一张新的牌,所以中央区是不断有变动的。那张面向下的牌就是刚刚换上的,要到回合结束才能翻开。

这是其中一张部族牌。左边是部族标志,部族标志有六种。右上角是需付的资源。右下角是分数值。字是特别能力。

亲身体验

这是得分游戏,玩家做的事是设法最有效率地运用每一回合的五个行动。男丁行动是可以直接选的,不过会逐渐被对手的行动限制自己的选项。下男丁时除了要考虑自己想做什么,也要考虑对手想做的事,还有对手会不会阻扰自己。部族棋子会下在什么地方是要看男丁怎么下,所以下男丁时已经要将此考虑在内。这是《Targi》独特的机制。游戏中最主要的分数来源是玩家收集的部族牌。这基本上是凑套机制(set collection)。 这往往需要和对手争。下男丁时是不断的在互相牵制。自己的行动要尽量配合,对手的行动要尽量打乱。

这是游戏结束时我的部族区的情况。第一、第二行我凑齐了一样的部族标志,各得四分。

感觉/想法

《Targi》是中轻量级游戏。它适合当配偶游戏。没有很直接的冲突,但绝不缺玩家互动。玩家是各自努力在得分,有些牌要抢,有些行动要抢,不过没有直接伤害对方。下男丁的机制是它的特色,但也是唯一特出的地方。它算是牌板游戏(tableau game),因为收集部族牌时是要尽量选择互利互助的牌,以便最有效地得分。

2015年6月14日星期日

桌游照:《圣彼得堡》、《Impulse》、《牙买加》

2015年5月15日。《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是2004年红过的游戏,最近出了新版本,美术设计换了,规则加了新元素。我看Jeff的网站有进货,就打算拿出来玩回味一下,顺便帮他打广告。哪里知道他已经卖剩一两盒。看来我是多此一举。

我们四个人玩,玩的是Jeff的第一版加上其中一个扩充《新社会》(New Society)。这是小扩充,把一些牌换掉,以调整游戏平衡,也加了一些牌。我玩《圣彼得堡》还没玩到觉得平衡有问题的层次,所以没有买扩充。现在玩了扩充,觉得还不错。可惜这扩充早已绝版,想买也不容易。很贵。第二版游戏有包含扩充。可是我又没那么喜欢第二版的美术设计。所以还是算了。

第二次玩Carl Chudyk的《Impulse》,这一次是四个人玩,玩团队规则。我和Jeff一组,Ivan和Boon Khim一组。我绿色,Jeff浅蓝色,我们对面坐。Ivan白色、Boon Khim紫色(左上)。我是起始玩家。我们一开始大家都冲到银河中央抢分。

我的手牌。

这一局《Impulse》很难忘,因为玩得很极端。我在游戏一开始就很多适合用来做贸易的牌。做贸易的意思是弃牌来得分。牌那么美,没理由不用,所以我就专心做贸易,放弃军事、放弃研发科技。只三回合,我就接近20分了。只需要多一轮我就可以赢。不过我这样做是一种赌博。我几乎完全放弃其他的行动。我是在赌能在别人来得及反应之前达到20分,以速度决胜。第三回合里,Boon Khim不得不向我进攻。他不阻止我,我下一轮就会赢。这一场仗是势均力敌的,他没有绝对的优势。如果他打不下我的军舰,就无法接着下来消灭我的殖民船,就会让我在下回合取胜。我那时也有点紧张,胜败是在抛铜板。

结果那一场仗我的唯一军舰挡不住Boon Khim,从此一败涂地,整个帝国被灭。真可惜啊。我没什么投资防卫,牌和行动都用来做贸易。不过这样的抢分玩法也真刺激。

这时候我(绿色)已经被灭了九族。Jeff(浅蓝色)后来也是被剿灭。

2015年5月22日。这一天Boardgamecafe.net的主题是海盗游戏。我除了玩《Madame Ching》还有玩这《牙买加》(Jamaica)。《牙买加》是赛跑游戏,但也可以挖宝藏得分、赚钱得分、甚至可以和别的海盗打仗抢货抢钱。照片中这三张是行动牌。玩家手中有三张,每一回合要同时决定用哪一张然后同时打开。

船有五个仓库,每一个只能放一种货(粮食、武器或金币)。

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

《Madame Ching》(郑一嫂)

4人玩1次。

游戏大纲

感觉很久没介绍新游戏了。我有很多照片、经历和桌游内容排着队等着写,当中有好几个新尝试的游戏可以写,只是自己写不及。这一次就让《Madame Ching》插一插队吧。《Madame Ching》的题材是著名女海盗郑一嫂。玩家扮演她的部下,要做多次航海去抢劫船只,争取功名。最后功劳最高的玩家会成为郑一嫂的副手,成为游戏赢家。

游戏的基本机制很简单。玩家手上有四张牌。每一回合大家同时选一张来做航海。牌同时打开,玩家按照牌值(小到大)执行行动。每一个玩家面前要放一行牌,代表正在进行的航海。这一行牌的数值一定要从小到大顺着下,如果刚下的牌无法让航海延续,当下的航海就必须结束,而刚刚下的牌就变成新的一次航海的第一张牌。下了牌后,就要从图板上展示的牌当中拿一张,作为补牌。

航海的时候,玩家的船只会从图板的左上角起航,往右前进。每一次成功继续航海,船都会往右或右下前进。如果下的牌是之前没下过的颜色,就往右下前进。否则就往右。图板上每一个地点都有航海值。每一次航海结束时要看自己达到什么航海值,去争取功名状。功名状上面有指名钱币或宝石,有不同的分数值。有些功名状也让玩家获取特别能力牌。功名状被拿完的时候,游戏就结束。除了功名状,做航海还能获取其它两种好处。有些牌上有特别记号,如果完成航海时,航海牌中有特定组合的记号,就能获取技术牌。这些技术牌有分数,也提供厉害的能力。如果收齐四种技术牌,会获得郑一嫂信任委任为旗舰《中国之珠》的船长(其实就是得5分),也会令游戏结束。另外,第一个成功到达并洗劫香港(图板右下角)的玩家会大大提高声望(得10分)。

左上角是航海牌的弃牌堆和牌库。右上角是特别能力牌的牌库和弃牌堆。中间四个位置用来放当回合可以补的牌。四个人玩的话,三张翻开,一张面向下。最底下那些正方形板块是功名状。

右边三张是航海牌,左边三张是特别能力牌。

我这一次航海已经下了五张牌。当中已经有两个风筝记号和两个灯笼记号。这两种记号只要再多一个我就能获取技术牌了。

整个游戏玩家就是在不断做航海——下牌、补牌。每一次航海都希望有好收获。要抢功名状,又要考虑什么时候拿什么技术牌、要不要计划劫香港、要不要抢《中国之珠》。

亲身体验

我和Dith、Sinbad、Vence四个人玩,是最高人数,应该也是最佳人数。整个游戏的流程很顺畅。虽然玩家不能直接干扰对手的航海,可是还是需要留意对手在用什么牌航海、可能会要什么牌、需不需要和他们抢补牌。什么时候做长途航海、什么时候做短途,也是有趣的考量。有时候牌不好,拿来做短途航海也不错,就当成为下一次的大航海作部署。这游戏里有许多时机拿捏是很有趣的。手牌管理是主要机制,有相当的挑战性。要航海到香港可不容易。

特别能力牌有很多种,能力很多元化。第一次玩还真的需要翻很多次规则书。

玩家互动主要是争先那一种——看看谁先抢掉哪一张功名状、看看谁先洗劫香港、谁先当上《中国之珠》船长。有些特别能力牌能抢别人的宝石或牌。每一回合的补牌也是玩家互动重要的环节。有时候为了先补牌要特意下小牌。航海的节奏也是要注意。如果自己的航海的步伐能和别人相反(自己收集小牌时别人收集大牌),就会少一点竞争。

这时候功名状已差不多拿完了。

特别能力牌只用标志没有字体。第一次玩的话需要常查看规则书。右边那张是郑夫人牌,完成航海时如果只缺一种记号就能得一张技术牌的话,这一张牌就可以用来代替那欠缺的记号。

这是我的最后分数。事后我发现我应该是抢不到香港牌的,因为同一回合里玩家只能用一张特别能力牌。我是在同一回合下了超过一张才能抢先到达香港的。

感觉/想法

《Madame Ching》是个中量级游戏。核心机制很简单,都围绕手牌管理,设法收集牌来从小到大的下。游戏的策略性在于怎样衡量几时去达到哪一个目标、怎样调整自己的航海节奏。特别能力牌有一些我觉得似乎太强了(例如有一张可以用来摸三张,等于是一摸就摸三张),让游戏的运气元素多了点。玩家的互动虽然不很直接,可是还是相当多,有不少小冲突。有时候可以故意抢别人要的牌,所以要留意别人会要什么牌。

2015年6月4日星期四

《Machi Koro: Harbor》扩充

3人玩1次(扩充)

游戏大纲

《Machi Koro》是今年试过的游戏中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最近提名了德国的年度游戏奖。很多玩家都认为这游戏一定要加上海港扩充《Harbor Expansion》才好玩。最近有机会试一试,就来说说我的感想吧。

《Machi Koro》的基本游戏几个月前介绍过,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海港扩充里的更改如下:

  1. 多了不少新的建筑。
  2. 胜利条件是完成六个地标建筑,比基本版多了两个——海港和机场。海港和机场和其他地标建筑一样,也是有特别能力。
  3. 最重要的改变是建筑不再是全部摊开任君选择。任何时间桌面只能有十种牌(但同一种牌不限制多少张)。游戏开始时要从牌库一张一张摸牌,面向上摆在桌面,一样的牌要叠在一起。一旦出现十种就要暂停。玩家能买的牌就只限于已经翻开的牌。当有其中一种卖完了,才继续摸牌,摸到再次出现第十种为止。
桌面只有十种牌让玩家选。这时候大部分只有一张。

中间那一行是地标建筑,有七个。第一个是送的,游戏一开始就起好了。它只是安慰奖机制,万一玩家没钱,能用它赚一块钱。其余六个地标建筑,这时候我只起了一个。最下面那一行是我的普通建筑。我喜欢按照数字排列,每一次骰子甩什么数字,就可以顺着排列找到相关的建筑。

亲身体验

我发现改了上面的第三项规则,让整个游戏的变化多了很多。基本游戏里所有的建筑都是摊开来的,随时可以买,所以玩家能够从一开始就想好买什么样的建筑组合、用什么样的策略。当然,一面玩也要一面看别的玩家的玩法去调整自己的策略。不过大方针是可以一早就想好的,因为玩家有绝对自由选择买什么建筑。用了海港扩充,就没有这样的歌仔唱了。游戏开始时桌面会出现什么建筑没人能预知,每一次有建筑卖完,会出现什么新建筑也是未知数。每一种出现的建筑有多少张,也是不定的,很少会发生所有牌都摸出来。玩家要专攻一两种建筑不容易,因为同样的建筑通常不会同时出现很多张。玩海港扩充玩家必须更懂得变通。城市的成长感觉比较自然,不像基本游戏感觉像规划城市。基本游戏里的主要策略来来去去不多,多数都是可以事先规划好的。海港扩充就不会让玩家做这样的规划了。每一次的游戏起始设置不同,要从新想策略。我喜欢这样的多变化。

有一点很有趣:建筑通常要多买、多互利,才会强。可是一些建筑如果出场得零零落落,也许会无人问津。不过这些冷门建筑被忽略久了,摸牌时就会越摸越多,这样反而会让它们越来越有吸引力,可能突然又会有玩家想赶快买完它,让自己的城市多一样生财契机。

晨睿(8)的建筑喜欢按照颜色排。颜色是建筑类别,例如红色牌是别人轮次才生效的,蓝色牌是所有人的轮次都有效,绿色牌是自己的轮次才有效。

三个人玩,所需的空间也不小。

我还差一个地标建筑就可以赢了,可是最后被煦芸(10)抢先了一步。

感觉/想法

玩海港扩充时间比较长。由于买建筑有了限制和未知数,玩家是很难做出基本游戏里那种完美配搭的(例如买一大堆牧牛场和乳酪厂,让每一次甩到乳酪厂就赚一大笔钱)。新增的两个地标建筑只有飞机场很贵($30),海港才$2。游戏时间长,这些新的地标建筑不是主因。

我个人是绝对比较喜欢用海港扩充。我觉得它让游戏的耐玩度提高很多。相比之下基本游戏有点死板,策略空间不大。不过两者都有中彩票的刺激和快乐。玩家可以按照心目中的策略起建筑,希望甩到自己要的数字就可以大赚一笔。甩不甩得到,虽然有机会率可以算,但始终成事在天。那等待开彩的忐忑心情、中奖的欢悦,让我爱不释手。